领导讲话

方红卫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2-03-16  来源:xajzjn  浏览量:3769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奋力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五年砥砺奋进

夯实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完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迈上万亿元大台阶。“6+5+6+1”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壮大成势,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12条改革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连续2年荣获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获批国家第二批国资国企改革综合试验城市。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长安号”累计开行突破1万列。获批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第五航权航线通航,国际航线达到97条,初步形成“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格局。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刻汲取秦岭违建事件教训,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党内政治要件和最大政治要求,进一步完善部署、落实、督查相衔接的闭环贯彻机制,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见成效。完成违建别墅专项整治,修订出台秦岭保护《条例》《规划》,秦岭生态修复取得重要进展。新增生态水面1.54万亩,主要河流全部消灭劣V类水,完成护城河改造提升,实现“一池碧水绕古城”。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65天,较2016年增加73天。“三河一山”环线绿道、幸福林带等重大生态工程建成开放,绿色西安图景逐步呈现。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成功获批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机场三期开工建设,西安火车站改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米”字形高铁网基本形成,地铁通车里程达到259公里,建成6条快速路、11座大型互通立交和跨浐灞河5桥2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的重大要求,高标准建成奥体中心“一场两馆”等设施,高质量完成筹办任务,展现了全运西安经典时刻,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建成各类博物馆42座、累计达到159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居全国之首。《红星耀陕甘》被列入全国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话剧《柳青》荣获文华大奖,易俗社文化旅游片区建成开放,大唐不夜城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5A级景区达到5家。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每年新增财力80%用于改善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931元、17389元。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65所、新增学位52.63万个,13个三级医院项目加快建设。居民养老、医保、低保等基本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更加健全。



 ——民主法治巩固发展。人大立法、监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人民政协工作取得新进展,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作用充分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司法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稳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积极成效。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九连冠”。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基层党建品牌。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扎实推进中央和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坚决肃清赵正永、魏民洲等流毒和恶劣影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


 同志们,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去年年底,西安遭遇了严峻复杂的重大疫情,经历了一场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有力指挥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汇聚起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打赢了一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歼灭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护战士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兄弟城市火线驰援、雪中送炭,爱心人士慷慨而行、无私奉献,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广大社区工作者、物业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小哥、环卫工人、保供人员等夜以继日、连续奋战,1300万西安市民以及考研学子、务工人员等滞留群众,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封控管理等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给予了极大包容,承受了巨大压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为阻断疫情蔓延、取得抗疫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我们这座城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向英雄的西安人民致敬!


 同志们,五年奋斗令人难忘、成绩来之不易。所有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定向,是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全市人民共同奋斗、撸起袖子干出来的。在此,我谨代表中共西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敬业奉献的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心系西安的老领导、老同志,向同心同行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忠诚履职的驻地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关心支持西安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不足仍是西安的基本市情,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工业不大不强,创新潜能释放不够,对外开放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尤其是疫情防控中暴露出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工作不落实,城市应急管理、公共卫生体系、社区治理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少数干部担当不够、作风不实、能力不足。我们一定要勇于直面问题,采取有力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牢记领袖嘱托

锚定高质量发展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对西安高度重视、深情牵挂、亲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3次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陕西和西安的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从科学精辟作出“追赶超越”的重要论断,到提出“五个扎实”“五项要求”“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大要求,无不蕴含着对三秦大地和西安人民的殷切期望和巨大鼓舞。这些重要指示既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又相互联系、与时俱进,为我们擘画了宏伟蓝图、赋予了时代使命、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安出席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西安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牢记领袖嘱托、扛起时代使命、全力追赶超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昂扬斗志和豪迈情怀。我们要始终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父老乡亲、青山绿水的深情厚爱,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西安这片厚重神奇的土地焕发出蓬勃朝气、迸发出无限活力。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前,西安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阶段,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多重国家战略叠加,面临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承担着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20多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任务,国家中心城市“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加快推进,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但作为省会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城市首位度长期在2.0左右,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全力抓城市综合能级提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我们的重大使命。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壮大成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快速提升、势头强劲,隆基、陕汽、比亚迪等一批优秀企业正在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总体上不大不强,产业链亟待完善,现代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全力抓支柱产业壮大和产业链水平提升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载人深潜等无不闪耀着西安科技的光芒,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但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不够,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率偏低,创新发展潜能尚未有效释放,全力抓秦创原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四是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拓展,自贸试验区和空港、陆港等平台载体功能不断完善,中欧班列“长安号”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黄金通道,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开放合作层次不高,对外贸易规模不大、结构不优,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不强,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全力抓对外贸易提质增量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是我们的紧迫任务。



 五是自然生态持续向好,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但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环境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容量接近上限,绿色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全力抓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是我们的永恒课题。



 六是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强大竞争力,“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不够,文化软实力不强,全力抓历史文脉守护和中华文明传承是我们的城市担当。



 七是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形象持续提升,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产城人融合不够,全力抓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八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民生温度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但教育、医疗、环境、交通、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突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九是发展和安全得到进一步统筹,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平安西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但城市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的挑战增多,城市抗御重大灾害和快速恢复能力亟待提升,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底线。



 总体来看,西安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拥有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这是我们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底气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同时必须看到,西安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与先进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机遇之窗不允许我们放慢脚步,竞争态势不允许我们“躺平”懈怠。我们必须深刻把握西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创新而不因循守旧,抢抓机遇而不错失良机,开拓进取而不固步自封,以思想之新、改革之勇、创新之力,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和强大动能,推动西安发展实现从量变、质变到裂变的跨越,在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中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新征程上发轫远航!


今后五年

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奋力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后五年

全市的奋斗目标是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倾力打造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产业强市;借力开放赋能,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焕发千年古都的“精气神”;致力贯通融合,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更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具体为“六个打造”: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经济强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鲜明特征。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始终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要求,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强高质量项目谋划、招引、储备和实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强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西安是一座具有创新基因、创新资源、创新优势、创新潜力的城市。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抓得紧而又紧,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的要求,始终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保持在5%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万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硬科技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设成效显著,在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作出西安贡献。



 ——打造活力迸发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西安自古以来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进入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将西安推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要求,持续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营商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成效显著,构筑起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进出口总值突破6500亿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门户枢纽作用更加凸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西安自古就是生态环境优美之地,唐代诗人张籍在《沙堤行》中写到“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描绘的就是当年长安的美好景色。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要求,始终牢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市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备,秦岭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推进,单位GDP能耗下降13%,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西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性、唯一性。伸手一摸汉唐文化,两脚一踩秦砖汉瓦,是古都西安的生动写照。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掘和用好丰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守护好历史文化遗存,更好传承延续中华文明和历史文脉,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城市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让西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展示窗口。



 ——打造共享美好生活的宜居幸福西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的要求,忠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动真情用真心下真功解决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更大实效,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老百姓的日子更殷实、更美好、更幸福。



 同志们,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是国家使命、时代责任,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咬定目标不放松,风雨无阻不懈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新辉煌!


三、勇担时代使命

加快形成国家高质量发展的

重要增长极

 今后五年,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期、攻坚期、突破期。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六个打造”,着力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领,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1.构建秦创原“一总两带”总格局。依托西咸新区和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以高新区、长安大学城、航天基地为载体,打造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以经开区、渭北新城、阎良区(航空基地)为载体,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统筹全市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高效协同,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


 2.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梯队。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西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学、院所在西安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建设100个新型研发机构。用好“揭榜挂帅”等机制,在“卡脖子”技术上勇闯创新“无人区”,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3.凸显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50%。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双翻番”。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科技型企业上市数量达到100家以上。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把企业打造成为真正强大的创新主体。


 4.畅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通道。持续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建设西安技术要素交易市场,高标准建成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水平。


 5.打造人才集聚强大磁场。科学培养人才,发挥高校、院所、企业主力军作用,不断壮大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精准引进人才,积极搭建人才集聚平台,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用好用活人才,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形成天下英才聚西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二)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支柱产业在“强”上求突破。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19条重点产业链集群发展,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值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5家,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均实现产值翻番,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2.新兴产业在“大”上下功夫。围绕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布局产业链,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等五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类脑智能、深海深空、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



 3.生产性服务业在“优”上做文章。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营业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推广陕鼓“服务型制造”、陕汽“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建设,争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4.文化旅游产业在“深度融合”上提质效。立足西安、走出西安,以点带线、以线织面,呈现完整文化脉络,构建全链条文旅产业生态,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形成“一核两廊八板块”发展格局,打造大雁塔、曲江、临潼等一批世界级文化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文旅产业多元融合,积极发展工业游、红色游、乡村游、研学游、康养游等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制造业,壮大创意、动漫、影视等文创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持续放大西安文化旅游价值效应。



 5.数字经济在“全面赋能”上见实效。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壮大云计算、区块链、地理信息等数字产业,加快西安数字经济产业园、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出口服务基地、西咸新区国家级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运用数字技术对重点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支持企业建设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塑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三)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1.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涌流。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生产要素从低端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提高政府监管效能,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发挥国有企业支撑作用。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壁垒障碍,加快壮大民营经济。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机场三期建设,织密覆盖全球的航空网,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米”字形高铁网、高速公路网建设,提高新亚欧大陆桥陆路通道的通达性。推动空港、陆港提质扩能,促进港产、港贸、港城联动发展,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3.开放型经济水平达到新高度。做优对外开放平台,提升航空、铁路口岸功能,扩大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等国际影响力,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一带一路”重要产业基地。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更多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加快对外贸易提质增量,实现结构优化、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


 4.内需增长潜力充分释放。全力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实现投资和消费协同提升。突出“两新一重”,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把好企业大项目招到西安、落在西安。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四)大力增强综合承载功能,全面提高城市能级品质


 1.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高标准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设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等若干高能级产业片区和高品质城市片区,提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向南控好生态红线,向北跨出工业强市的一大步,向西融出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向东拓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新空间,中心城区彰显千年古都的新优势。


 2.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大力支持西咸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加强与铜川、渭南、杨凌等融合发展。健全关中平原城市群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重点围绕设施联通、产业协同、生态保护等方面协同协作。推动建设西(安)洛(阳)郑(州)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3.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注重保护城市特有的地域风貌、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加快城中村、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改造,提升水电气暖、道路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应急管理、防灾避难、卫生防疫等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抗御重大灾害和快速恢复能力。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客厅、绿廊绿道等高品质公共空间,让市民群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诗意栖居。


 4.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5G、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强大智慧的“城市大脑”,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管全城、一屏观全域”。建立新一代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大力提升数据归集整合、综合利用水平,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善“i西安”服务功能,打造数字政府。探索城市全场景智慧应用,让市民群众畅享智慧新生活。


 (五)厚植绿色发展优势,绘就美丽中国的西安画卷


 1.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深刻汲取秦岭违建事件教训,严格执行秦岭保护《条例》《规划》,让保护秦岭成为全社会共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推进秦岭生态环境整治到位、修复到位、保护到位。推进“数字秦岭”建设,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水平,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2.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8%,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综合治理,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严格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创建国家“无废城市”。



 3.加快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确保实现降碳减排目标。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风尚。


 4.推动生态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健全生态环境领域立法、执法、司法立体保障机制。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健全生态监督体系和生态考核体系,推动生态环保责任落实到位。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优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让绿水青山更好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


 (六)大力发展西安风格的城市文化,彰显千年古都独特魅力


 1.刷新城市文明高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传承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等红色基因,长效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筑牢全社会理想信念之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2.守护城市文化瑰宝。坚持文物保护优先,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展示,加快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博物馆之城”,盘活用好文物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3.丰富城市文化供给。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长安云”“长安乐”“长安书院”、西安大剧院等文化新地标,完善城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做大做强秦腔、西安影视、西安演艺、长安画派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4.绽放城市文化价值。深化和扩大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对外合作交流,打造“一带一路”重要人文交流基地。持续放大“三会三节”品牌效应,策划承办更多高规格国际会议会展、体育赛事、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让西安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化的窗口,让文化成为西安走向世界的桥梁。


 (七)倾力创造更高品质生活,打造共同富裕的西安示范


 1.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加大公共服务高品质供给。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扩量提质高等教育,支持西安文理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大学。高水平建设“健康西安”,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成13所三级医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基本便民服务全覆盖,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民生温度。



 3.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兜牢民生底线。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合法权益。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坚持“房住不炒”,完善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4.建设儿童、老年友好型城市。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构建多元化、全覆盖的婴幼儿照护托育服务体系,鼓励生育三胎,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健康产业,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设施供给。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让儿童快乐成长、老人颐养天年。



 5.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做强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立足城乡融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愁不远去、村庄更宜居。


 (八)深入推进高效能治理,打造市域社会治理“西安样板”


 1.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做优智慧治理全科网格,引导和推动各方力量下基层、入网格,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2.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市、区县、街镇三级综合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完善全市社会治理要素统一地址库,拓展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信息平台应用,实现社会治理“一网联动”。



 3.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健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等机制。加强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等监管,统筹抓好金融风险、企业债务风险、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4.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安。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反恐防暴,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加强应急管理和响应能力建设。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九)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巩固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1.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2.深化法治西安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市、区县、街镇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施“八五”普法。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打造国际仲裁中心。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信西安”。



 3.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与时俱进做好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各领域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建设新时代双拥模范城市。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同志们!宏图新启,时不我待。完成好未来五年的任务,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们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一年接着一年干,靠实干、靠拼搏赢得美好未来。


 开局看头年,今年是我们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要之年。我们要全力以赴抓好2022年九个方面重点工作,为实现五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狠抓支柱产业壮大和产业链水平提升。一是深入实施“链长制”。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快完善19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二是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壮大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不低于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迈出倍增计划第一步。三是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行动,高效率推进897个市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额5000亿元以上。围绕新技术成果、重点产业链和政府专项债券等,谋划包装一批高质量项目。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投行思维招商、重点区域招商,引进一批含金量足、含绿量多、含新量高的大企业好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实际利用内资达到35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0亿美元以上。五是推动军工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以创建西安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为抓手,助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



 第二,狠抓秦创原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一是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建成运行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推进先进阿秒激光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秦创原“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建设。二是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广“一院一所”模式和西工大成果转化3项改革,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支持力度,年内推进500项科技成果项目就地转化,秦创原总窗口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公司超过200个。三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成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40个。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700家。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设立100亿元创新投资基金,新增12家上市公司。四是加大创新人才引育力度。升级“西安英才计划”,扩大人才发展基金规模,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支持科研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带团队创办领办企业,促进“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累计引进培育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及地方级领军人才1400名。



 第三,狠抓城市综合能级提升。一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设资源规划“一张图”平台。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立“留白留绿”机制,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制定“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和任务。二是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健全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在城乡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促进一体化发展,加快地铁16号线、1号线三期和16条主干道路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城区与渭北工业区道路连通,加快地铁10号线建设,推动渭河两岸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深度融合。推进西安与富阎板块互联互通工程,启动西安至富阎及渭南轨道交通建设,实质性推进西渭融合。三是全面增强吸引力。完善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大“国际美食之都”建设力度,提升钟楼—南门、小寨—大雁塔等商圈和大唐不夜城、易俗社等特色商业街区品质,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免税经济。开展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增强对人才、产业、技术、资金、资源的吸引力。四是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需求。



 第四,狠抓开发区运行机制优化提升。一是明晰功能定位。高标准编制开发区重点产业投资促进规划,加强市级统筹,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以去行政化为导向,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开发区职能配置,逐步精简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明晰开发区和行政区责权利清单,让开发区发展回归本源、轻装上阵。二是理顺管理机制。进一步创新管理运行机制,调整优化管委会工作机构,推行园区“公司制”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三是突出效能结果导向。坚持“以绩效论英雄”,建立差异化考核激励机制,打造懂经济懂市场、会招商会服务的“野战部队”。



 第五,狠抓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一是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机场三期、西安东站、地铁三期、鄠周眉高速、蓝田通用机场等重大工程,加快构建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路网体系。加密优化公交出行线路,实施智慧交通工程,推进地铁、公交、快速路和城市慢行系统协同衔接,优化提高交通出行效率。持续完善城市管网电网等配套。二是有序推进城市更新。针对疫情暴露出来的城市建设短板,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着力解决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人员管理等突出问题。尊重城市历史风貌,有序推进城墙内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墙外围建筑风格规范提升,加快三学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加强古迹遗址、名镇名村等城市文脉保护,让文化融入城市肌理。三是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党建引领,整合优化网格资源,加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建设,健全奖励保障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社区、单元楼栋下移,提升平急结合基层治理能力。提高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综合指挥中心,推动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交通等建设,让城市运行更智慧、更高效、更安全。



 第六,狠抓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一是健全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转换机制。完善重大疫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流调溯源、检测检验、医疗救治、隔离场所、物资保障体系,推进“三公(工)”深度融合,真正做到急时要求落在平时、平时备战急时需求。二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提高早期发现和预警监测能力,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三是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加强重要物资储备和产能保障,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四是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推进市级重点医院、救治基地和平急结合传染病院建设,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建立疾病控制和卫生应急培训基地,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队伍。五是加强城市应急能力建设。建立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指挥体系,超前布局城市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系统,全面提升城市应急响应能力。



 第七,狠抓对外贸易提质增量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一是推动陆港空港协同发展。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深入实施西安港扩能优化行动,积极拓展多式联运,完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培育壮大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打造临空产业集群,建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二是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产业转移承接中心和综保区“五大中心”,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国内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三是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全面深化西安、西咸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四是提升对外贸易规模水平。建好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发挥三星、美光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陕汽、隆基、法士特等本土优势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建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培育壮大中小外贸企业,帮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海外仓、外综服、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进出口总额达到4800亿元、增速10%以上。



 第八,狠抓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一是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力度,积极参与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完善综合监管平台功能,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机制。二是系统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治理。推进引汉济渭、引蓝济李等重点供水工程,加快调蓄水库建设进度,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加快城区雨污分流全覆盖,确保水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加快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建设绿色物流体系,推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三基地一中心”项目建设,提升污泥、污水、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等处置能力。四是实施“双碳”西安行动。科学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严控“两高”项目,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倡导推广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低碳生活方式。



 第九,狠抓乡村振兴促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升。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动态监测帮扶,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县帮扶力度,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深化太仓—周至协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二是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沿渭设施蔬菜产业带和周至猕猴桃、鄠邑葡萄、临潼石榴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业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引领,推动杨凌农业科技资源在西安活化利用。三是全面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进高陵、阎良、西咸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接合片区建设,深化“三变”改革,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四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数字乡村。



 特别强调的是,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抓早抓小、落细落实,切实守牢安全底线。要始终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确保不出问题。要严密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严防结构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妥善处置社会领域重大风险,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抓好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电力扩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森林防火和自然灾害防控。要长期从紧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夯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严格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守护好市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全面从严治党

筑牢高质量发展坚强政治保证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加强政治建设,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旗帜鲜明讲政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健全清单式、闭环式工作机制,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西安见行动。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自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血脉、铸入灵魂。


 (二)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发展本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努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在解决重大矛盾、破解发展难题中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敢于闯关夺隘、善于攻城拔寨,努力成为攻坚克难的“实干家”。强化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努力成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拆弹专家”。


 (三)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全面强化担当作为。在履职尽责中担当作为,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在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坚决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聚焦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作风问题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不断磨砺“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树牢“服务体现价值”的意识,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到位,以为民办事、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过硬作风展现新风貌新形象。


 (四)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干事活力。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着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为党的事业选人育人用人的主基调,兼顾能力、学历、贡献、年龄,加大区县之间干部交流培养,促进共同成长。切实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实施“育苗墩苗”工程,加强年轻干部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推动优秀年轻干部茁壮成长。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工作。用好用活“三项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五)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实筑牢战斗堡垒。以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加强基层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行党支部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规范、全面过硬。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提升“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品牌影响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六大筑基行动”,推动人力财力物力向乡村振兴一线聚集。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建质效,强化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工作,推动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六)大力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持续激扬清风正气。强化政治监督,抓住“关键少数”,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加大履职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化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深化以案促改,全面彻底肃清赵正永、魏民洲等流毒和恶劣影响,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同志们!十四运会开幕式有一秦腔唱段,“九州用的秦小篆,长城铺的老秦砖;秦车秦马秦直道,一通秦鼓出秦关;秦尺秦秤亮秦胆,量了黄河量泰山”,这是老秦人的写照,更是我们西安人的写照。只要我们铆足赳赳老秦的“拧劲儿”,拿出“秦人自古耐苦战”的精神意志,发扬秦人“血不流干战不休”的昂扬斗志,就没有过不去的“娄山关”、攻不下的“腊子口”,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创造西安发展新的奇迹!


 各位代表、同志们,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千年古都这块古老厚重的沃土上,因为有着壮美的山河、灿烂的文化、红色的基因,我们无比自豪、无比自信;站在现代西安这块活力四射的热土上,因为有着领袖的嘱托、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召唤,我们永远自励、永远自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奋力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 词 解 释

 1.“五个扎实”:是指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5日来陕考察时提出的“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2.“五项要求”:是指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23日来陕考察时提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五项要求。


 3.“三河一山”环线绿道:是指以浐灞河、渭河、沣河已建成的堤顶路和S107环山旅游路为基础,规划建设的集骑行、步行、观光、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慢行系统,沿途串联103个生态节点和42个人文历史遗址,规划建设109个休憩驿站,建成主游径320公里,其中74公里核心段实现无障碍通行。


 4.“一场两馆”:是指第十四届全运会主场馆,即西安奥体中心主体育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


 5.“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是指《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的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六维支撑体系”,即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6.19条重点产业链:是指2021年我市《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重点打造的19条重点产业链,即光子、重卡、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航空、生物医药、钛及钛合金、乘用车(新能源)、乳制品、航天、输变电装备、太阳能光伏、无人机、氢能、增材制造、智能终端、物联网、传感器、陶瓷基复合材料。


 7.“一核两廊八板块”:是指我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的发展布局。一核是指西安中心城区;两廊是指绿色秦岭文化旅游体验廊道和蓝色渭河文化旅游体验廊道;八板块是指古城慢享文化体验板块、曲江文化旅游度假休闲体验板块、临潼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板块、高新现代科技与商务休闲体验板块、国际港务区—浐灞—灞桥生态文化与文体旅休闲度假板块、西咸新区文化旅游体验板块、山水生态休闲体验板块、高陵—阎良乡村休闲与航空体验板块。


 8.“两新一重”: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9.“三线一单”: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0.“三会三节”:是指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国际电影节、国际艺术节、国际音乐节。


 11.“数商兴农”:是指发展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12.秦创原“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是指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网络平台、秦创原运营公司。


 13.综保区“五大中心”:是指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即推动综合保税区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


 14.“引蓝济李”:是指将蓝桥河水引至李家河水库。


 15.资源循环利用“三基地一中心”建设项目:是指建设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综合发展型静脉产业基地、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打造西北再生资源交易流通中心。


 16.“三变”改革:是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17.“三项机制”:是指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


 18.“六大筑基行动”:是指能力素质、骨干队伍、基层堡垒、集体经济、农村人才、乡村治理等“六大筑基行动”。


 联系电话
 联系邮件